先放一張萌萌的合照
演唱會前一天,颱風的關係導致他們的器材滯留美國,於是週二晚上他們在臉書上PO文緊急徵求器材出借,據說PO文後三小時內,就借到了大部分需要的器材!!隔天主辦單位工作人員帶著他們去樂器行做最後補貨,老闆一見到Slowdive就說:你們是那個樂器不見的樂團齁? 然後主動給了打折,幸好最後不是變成Acoustic Show,給台灣的人情味點讚!(這故事告訴我們,要有物資供給能力才是專業的迷弟迷妹)
先放一張萌萌的合照
演唱會前一天,颱風的關係導致他們的器材滯留美國,於是週二晚上他們在臉書上PO文緊急徵求器材出借,據說PO文後三小時內,就借到了大部分需要的器材!!隔天主辦單位工作人員帶著他們去樂器行做最後補貨,老闆一見到Slowdive就說:你們是那個樂器不見的樂團齁? 然後主動給了打折,幸好最後不是變成Acoustic Show,給台灣的人情味點讚!(這故事告訴我們,要有物資供給能力才是專業的迷弟迷妹)
2015在台北第一次看了Temples之後驚為天人,瞬間轉腦殘粉,但那天set太短,所以一直很希望能看專場,這兩年間,不是我去英國錯過就是他們一天到晚去日本就是不來台北,這次出國終於遇上了二專巡演,終於能夠如願看專場,決定一次怒刷兩場。
對於演出只有一個心得:一專的歌太出色了,導致二專很難超越,相形黯淡(二專有幾首我還是蠻喜歡的)。現場好穩好炸裂,比專輯震撼100倍,我連看兩天一樣的set,完全不無聊!還是被感動得不要不要的。
#影片# (不喜勿入)
漫遊區錄的,其實可以聽聲音就好,M5演出時的音響效果我覺得是還OK的 (到南港就自動降標準到人聲聽得見就好)
This Love https://goo.gl/NYN1Tb
大二的時候,第一次聽到《The Man Who》這張專輯,也是我與Travis的初次相遇,當時最有印象的曲目是The last laugh of the laughter,估計那時候喜歡的是軟綿綿小清新,2007年,《The Boy with No Name》發行不久,在偶然間聽到了Closer,因為很喜歡歌詞,時常一邊讀書一邊聽著它,大學時代對於Travis,一直都是不怎麼認識但有些淡淡的印象與好感的狀態,並且將其與Coldplay與Keane歸類在一起 (不過現在覺得Travis比起這些後輩還是深入我內心多了)。對Driftwood印象最深刻的是南拳媽媽的MV抄襲他們XD,對於Writing to reach you的印象則是和弦與Wonderwall類似所以有人做了Mash-up (當然少不了綠日的夢碎大道XD)。一直到2012年,才把Travis每張專輯都聽過,最喜歡《The Invisible Band》,特別是Humpty Dumpty Love Song這首歌,是很想聽現場的一首,不過他們好久沒唱了。
2014/02/18
整晚站了4個鐘頭,腰都要斷了,寒流來襲,穿著羽絨外套在台下差點沒熱昏,但是一口氣觀賞三個團精彩的演出只需2100台幣,非常超值!! 原本聽聞台大體育館這個場地音場很糟,實際感受是還可以的。這場的光線打得很好看,將表演的質感提升至另一層次,尤其是The National,舞台照起來特別美。
深陷Beady Eye取消演出混亂的情緒中難以平復,恕我文章沒什麼條理 T_T
8/2晚上,和扭牛、阿孝七點多才到舞台,Tizzy Bac已經開始唱了,感覺人不少 (後來散場時發現後面好多人啊!!),但是站的挺鬆的,努力擠應該可以擠到前五六排,不過我們沒有刻意卡位,反正觀賞距離也還OK。
過去聽Oasis就僅僅只是聽歌, 沒特別研究樂團背景, 也沒follow他們的消息, 所以很後知後覺地知道他們解散, 當然也就錯過了2009年的演唱會 (扼腕…), 直到某天不知吃錯什麼藥, 開始關心起他們的動態, 也惡補了很多以前沒注意過的, 愈挖掘就愈中毒…XD
隔了一個多禮拜,來po個簡單的小心得~